古镇胜芳的水乡文化积淀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1-29 10:00:08  责任编辑:孙青

    12月27日,“书香廊坊”读书会·廊坊历史文化沙龙系列活动第十一期在市图书馆开讲,书虫张同乐以《胜芳,曾经的水乡》为题,讲述了胜芳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吸引了全市众多作家、学者及文学爱好者参与。

    讲座中,张同乐用精彩的讲述为在座的文化爱好者缓缓掀开胜芳的面纱,使与会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廊坊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与了解。他介绍,胜芳,在清代为直隶六大古镇之一,冀中平原上曾经的水乡,有“南游苏杭,北游胜芳”之美誉。胜芳的胜芳蟹与阳澄湖的清水蟹、崇明的老毛蟹并称三大“中华绒螯蟹”,胜芳所在的东淀与西淀(白洋淀)如冀中平原的两颗璀璨明珠,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胜芳丰厚的独具北方水乡特色的文化。

    千年古韵演绎魅力水乡

    张同乐说,介绍一个历史久远的地方,最好的视角和方法就是介绍历史沉积下来的文化,特别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胜芳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文化。据他介绍,胜芳位于华北平原的冀中地区,处在华北九河下梢,它的东、南、西三面被水环绕。据文献记载,胜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因地处河堤汇合处而得名“堤头村”,公元前278年燕王以武力收复此地,取“共享和平”之意,改“堤头村”为“武平亭”。后为避讳皇帝年号且因渭水河流经此地,改“武平”为“渭城”,直到北宋仁宗年间,苏洵任主簿,种植水稻、莲藕,一时“胜水荷香”“胜水流芳”。

    据张同乐介绍,胜芳的名字,有的说因北宋时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在文安当主簿,引来了稻、荷、菱的种植,从此称为胜芳。也有的说,胜芳之名来自朱熹“春日寻芳泗水滨”。还有一个传说是,这年发了大水,从上游冲来一块木匾,上面写着“胜水流芳”,或说写着“胜水荷香”,人们以为是天意,便把这里称为胜芳了。

    水是胜芳的灵魂和血脉。胜芳是一座河淀网络中的水城,为人所熟知的白洋淀旧称西淀,胜芳所拥抱的东淀与白洋淀西淀如同镶嵌在华北平原大地上的两颗明珠,熠熠生辉。胜芳作为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重镇,景色怡人,风光无限,号称曾经的北国江南,无论是那幽长狭窄的胡同,热闹的节日和花会,独具特色的土产和小吃,还是那具有宗教意味的寺庙楼阁等等无不散发着自身的魅力,也积淀出胜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人杰地灵传千古佳话

    张同乐讲到胜芳的名人轶事时说,胜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中亭河、胜芳河与巨大的东淀就是她丰沛的乳汁,几千年来养育了这里的主人和新人,滋润了这片古老的文化热土,使之孕育出元代名臣刘豹,晚清天津著名实业家张镒和咸丰以来胜芳公认的张、王、蔡等实业八大家,成长出追随康有为参加“公车上书”的举人蔡如梁,中华民国总统秘书、书法家王恩熙,以及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现任天津民族博物馆长的画家蔡长奎等知名人士。

    这种水乡风光不仅陶冶了胜芳人的情操,为其血脉中注入了柔婉聪慧的因子。旖旎的水乡风景,也吸引了众多知名的历史人物。传说喜欢游历的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三次经过胜芳,这里石沟曾经有他的行宫,也有他题赠石沟村琴高祠的两首诗,今日诗碑犹在。按《清史录·高宗实录》中的记载推算,乾隆于1767年、1769年两次出京巡视东淀和西淀,察看水情,督导淀水治理工程,也写下了两首诗。一首刻成石碑现存于天津静海县城,另一首开头两句是“中亭原是淀支流,偶泻浑河水能秋”,后面则记述亲历胜芳中亭河治理的思绪。这两首与琴高祠二首都证明清代皇上对胜芳的垂青。胜芳为国君青睐,从赵惠文王到清乾隆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还传说乾隆说过“南游苏杭,北游胜芳”,又自豪地转为“南有苏杭,北有胜芳”,但都认为胜芳是北国江南。

    张同乐说,在古籍中,很轻易就可以查到“胜水荷香”“胜水流芳”“水则帆墙林立,路则车马喧阗”有关胜芳美景的词句。“晴波遥映碧空平,夹岸芦林鸟乱鸣。风景有时侵思客,征徭无计慰舆情。渔家习以舟为屋,村舍环将水作城。何日渊回歌乐土,汀湄依旧藕花生。”这是明代礼部尚书杨翥的一首诗,诗里记述的就是这位明代部长级官员对胜芳的印象和感受,诗中对胜芳古镇的热爱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地域风情中的文化传承

    张同乐讲道,因为胜芳是水乡,生产生活方式也独具特色。渔民和农民混杂,流动的商贩和土著的人混杂,造就了独特的水乡风情和习惯。除了数九隆冬外,寻常人家一般就是开火做饭两次,早起的劳力要去干活或者打渔,太阳很高了才回来吃饭,午饭一般就是随意吃一口锅里存放的东西,下午四点左右吃过饭又出去继续劳作。因为是码头,过往的人多,渐渐形成了胜芳自身的商业习惯和模式,到如今仍然是做天下生意。

    而关于胜芳积淀下来的丰厚的具有北方水乡特色的各种文化很多,有些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同乐说,历史上记载胜芳有二十八座大庙,七十二道花会,传统的节日和这些庙宇以及花会息息相关。现在保留的民间节日花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元宵灯会和冀中笙管乐,还有省级的御览转秋千、挎鼓、火神信仰习俗和河灯习俗。列入市级的有霸州民歌、北梨园小车会、太平鼓子、宣卷、打桩号子及松花蛋制作技艺等。

    张同乐说,尽管一个时期,这里的自然环境随着河水的干涸以及工业的发展受到了破坏,但勤劳智慧的胜芳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些,并积极努力地改变着,努力恢复着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和习惯,而且,有一些执着于民俗文化保护的智者一直在默默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挖掘保护并传承着文化的精粹。

    从历史走到现在,胜芳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充足的经济实力使胜芳有力量恢复千年古镇的文昌阁、牌坊、戏楼“三宗宝”,有力量把自己的元宵花灯会和北方南音乐推向全国,有力量重修元明时代的一座座古桥和百年旧居张家、王家大院,时过境迁中,一切又正在恢复到荷莲盈盈的东淀。精神力量也正在成为胜芳发展中的无形底蕴。河北新闻网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