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芳花灯艺人 匠心扎灯喜迎鸡年

2017-01-11 15:41:24 来源:河北新闻网综合 责任编辑:吴潇
霸州市胜芳镇曾是北方地区著名的水乡,十里荷碧,苇蒲丛生。明朝中叶胜芳灯会就已流行,乾隆皇帝观赏后为之赐名、赐牌,从此更是声名远播。

    

胡连平把已经做好的龙灯安装在底盘上

   “鸭子灯”吉祥如意,“金鱼灯”活灵活现,“狮子灯”威风八面,“荷花灯”出水芙蓉,“猪八戒灯”憨态可掬……年关近了,年味儿也浓了,走进胜芳犹如步入了穿越时光的层层年轮,一盏盏花灯从古至今,连接着中华大地源远流长的文明。

    霸州市胜芳镇曾是北方地区著名的水乡,十里荷碧,苇蒲丛生。明朝中叶胜芳灯会就已流行,乾隆皇帝观赏后为之赐名、赐牌,从此更是声名远播。至今,在胜芳一带依旧流传着做花灯、观花灯的旧俗。

    1月10日上午,记者见到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胜芳花灯及元宵灯会代表性传承人胡连平,一睹胜芳传统文化中的这一朵奇葩。

胡连平将扎好的“金鸡报晓”花灯骨架用纸捻进一步牢固

    匠心独具方为妙

    制作花灯的工具简单:铁丝、布、浆糊……作品要想美轮美奂,功夫全在手上,而手连着心。

    此刻,胡连平正忙着扎制“金鸡报晓”生肖花灯,80厘米长的“金鸡报晓”花灯骨架已初见雏形,金鸡的嘴巴形似正在打鸣的状态,神态栩栩如生。“今年总共要做‘蝈蝈啃白菜’‘双福鱼’‘螃蟹’‘金鸡报晓’等五盏独具胜芳特色的花灯,如果时间来得及,还会再多做几盏。”

    “蝈蝈蝈……”为了将“蝈蝈啃白菜”花灯做得逼真,胡连平特意买了一只蝈蝈。“要想花灯生动形象,就得研究细节。不下功夫,舍不得花心思,可不行。”胡连平说。

    在胡连平家,摆放着一个两米长的“双龙戏珠”花灯,五彩缤纷,活灵活现,足见制作匠人的技艺精湛。胜芳花灯无论题材、用材、意蕴,无不带有北方水乡风情,以骨架简练、造型生动逼真著称。

在已经糊裱好的花灯上绘制图案

    穿越历史今更俏

    花灯,曾经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代代相传至今,便被注入了时代色彩。如今,提着自制花灯走街串巷,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十面猪八戒灯”在胜芳是一个地理符号:十对耳朵呼扇呼扇,嘴巴吧嗒似在咀嚼,趣味盎然,给不少胜芳孩子们带来童年的快乐。

    花灯制作或繁或简,大有数米,小有盈寸。一种花灯一种意蕴,彰显着小镇人对生活的多彩阐释。

    胡连平从小就看老辈人做花灯,耳濡目染让他对花灯有独特的感受。他说:“先扎骨架,把布裁剪成需要的图案,再一点点将布贴在框架上,经过彩绘、装饰等复杂工序,一盏传统花灯才能完成。骨架的衔接十分重要,唯有细致才能让花灯活灵活现。这活儿看似简单,其实繁琐,做成容易,做好难。”

    一根根铁丝,一块块绸布,经过胡连平的弯弯折折便成了一个个妙不可言的花灯。对于他来说,花灯不仅是花灯,更是寄托:“胜芳花灯不仅做工精湛、形态各异,且与我们的民风习俗紧密相连,它承载着胜芳的文化与历史,更体现了如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龙灯

    技艺传承成心愿

    胜芳花灯是集美术、裱糊等艺术于一体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种类繁多,传统制作技艺易学难精,是民间艺人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然而它作为一种节令性的手工产品,却不能给花灯艺人带来可观的利润。这些因素,导致了传统花灯制作行业日渐衰退。

    “也有一些年轻人在学习花灯制作,但要想让他们像老一辈民间艺人那样从吃苦中积累出精髓,却越来越难。”远远望着各式五彩花灯,胡连平满眼无奈。

    春节即将来临,胜芳镇家家户户又挂起了各式花灯。美丽的胜芳花灯与热闹的胜芳花会相映成趣,演绎出古镇独有的民俗风情。虽然,会制作传统花灯的匠人越来越少,但胜芳古镇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市井氛围,这一传统的保留,要归结于民间扎灯艺人的坚守和当地的风土民情。正是他们的坚持和不断改良,才使得花灯制作的传统技艺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正是对习俗的保护,才有胜芳古镇“白天赏花会,晚上观花灯”的盛景。

    对于花灯的热爱让胡连平更加担忧,他希望能将这手艺一代代传下去,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符号。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