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新闻>>霸州媒体聚焦

郭会均:一双巧手一颗匠心

2017-10-11 14:42:52 来源:廊坊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鼻烟壶初制比古药瓶式,呼为瓶,后惟称壶。壶皆以五色玻璃为之……更创新制谓之曰‘套’。‘套’者,白套采也。先为之质曰‘地’……套之色有红、有蓝、有绿、黑、白……更有兼套,曰二采、三采、四采、五采,或重叠套,雕镂皆精绝。康熙中所制,浑朴简古,艳照烂如异宝。乾隆以来,巧匠刻划,远过詹成,矩凿所至,细如毫发,扪之有棱。龙凤盘螭,鱼雁花草,山川彝鼎,千名百种,渊乎清妙。”清代大金石家赵之谦所著的《勇庐闲诘》中详细记述了料器套色雕琢的巧夺天工。

在霸州市胜芳镇王泊村,就有一位传承了40年料器套色雕琢技艺的传承人,她就是郭会均。

郭会均介绍,料器套色雕琢就是琉璃制品区别于玉石器的独特工艺,即在琉璃制品的表面再套上一层或数层与底子不同的色料。花竹美草、珍禽异兽、亭台殿宇、人物故事……根据需要绘制山水花鸟等图画,经过雕琢加工呈现浮雕的效果。

今年54岁的郭会均,从小心灵手巧,看事必会。14岁时,就开始在王泊村磨玉雕刻厂学习料器套色雕琢技艺。她善于临模的先天秉性,受到了厂长郭加林的青睐和好评。慧眼识聪,郭加林从北京请来了高级师傅传授技艺,使郭会均的技艺造诣进一步升华,如虎添翼。

经过数十年的钻研,郭会均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发挥和借鉴各个流派的风格,取其精华,吸收精髓,艺术才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今,在行业中,她的作品被争相收藏,还得到了民间著名雕刻艺术家刘淑岩的肯定。

10月9日,记者走进郭会均的工作室。室内虎啸山林、钟馗嫁妹、竹林七贤、十八罗汉等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琉璃刻瓶琳琅满目,瓶上有面容慈祥的观音、在丝瓜间小憩的蝈蝈……有的庄重优雅,有的充满童趣。而郭会均正手持一个五色套色料器鼻烟壶瓶细细雕琢。她小心放下手中的瓶子,为我们讲述料器套色雕琢这门独特的艺术。

郭会均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演示,要雕刻到琉璃制品上,先要根据作品的尺寸、颜色、造型等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雕琢的图案,再用金刚石轮在料器上一点一点打磨。金刚石轮或大如盖杯,或小如柴头,图案中多余的部分靠轮子磨掉,使图画显露出来,雕镂错采,光色鲜明,琳琅悦目。

套色雕琢是极其精细、复杂的工艺流程。“一般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将一件作品完成,雕琢一件瓶子作品需要耗费1至2个月的时间,凹凸不平的地方极易碎裂,这需要精湛的技艺和极大的耐心。其中,关键步骤是‘细雕’。图案细微之处,工匠需全神贯注,至于人物的五官和面部表情,须屏住呼吸,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郭会均说。一般套一色的居多,能套三色就可堪称精品,而郭会均曾创作过套八色的琉璃作品,工艺独到,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令人叹为观止。

如何传承、发展这门传统手艺,使其在新时代里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一直是老一辈琉璃艺人思索和努力的方向。郭会均说:“真正专门从事料器套色雕琢的人很少,如果现在不培养接班人,料器套色雕琢技艺很有可能会面临断代的情况。”

料器套色雕琢的基本功难掌握,制作程序繁琐,学习周期长,一般要5至10年才能培养成才。加之,艺人更要兼修文化内涵,这更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我的年龄还能再干个十多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会倾囊相授。”54岁的郭会均感叹,如今从事料器套色雕琢的艺术大师年龄都大了,而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这门艰苦、收益缓慢的手艺,她担心这个传统工艺会后继无人。

可喜的是,近几年,在郭会均的带领下,王泊村的不少村民都跟着她学习料器套色雕琢制作技艺,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一代代传承着。如今,新一代的料器套色雕琢工艺匠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大师手艺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记者 张泰源 文/图

责任编辑:郭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