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新闻>>霸州文化·旅游>>

胜芳进香高跷:九代人演绎民间绝技

2019-04-10 10:23:06 来源:廊坊都市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脚绑一米多高的木制高跷,身着戏曲行头盛装亮相,走街串巷、翩翩起舞……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高跷会至今已延续了几千年。

据《列子·说符》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民间流行。

霸州市胜芳镇历史上各种民间文化丰富多彩,高跷是胜芳百姓喜闻乐见又老少皆宜的古老花会。早在康熙三十年的《天津皇会图》中,胜芳高跷会已名列其中,并从当时的图画中可以看出,那时,高跷会已非常成熟。多达36个角色的高跷表演,20多人的乐队,并伴有唱词,其载歌载舞的盛况不禁让人惊叹。

4月3日,在胜芳镇的古巷中,随着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一群孩子们踩着节拍,用特殊的方式舞蹈着。他们脚踩高跷,却如履平地,其中一人还站在约1.5米高的高跷上,自如地奔跑、跳跃。一旁,胜芳进香高跷圣会的第七代传承人孙思千饶有趣味地看着会员们切磋“舞技”。看着孩子们意气风发,互相“斗技”的身影,孙思千的记忆被拉回到多年前他初次踩高跷时的情景。

艺术来源于生活

现年42岁的孙思千,4岁时就开始接触高跷,14岁时正式拜师学艺。此后,他对高跷的热爱一发不可收,也成为队里的佼佼者,无论是苏秦背剑、空翻,还是下叉后起叉,这些高难度的动作,孙思千都完成得游刃有余。

现在,胜芳进香高跷圣会有近50多位会员,其中有20多位是老会员。在会里,老会员们会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下一代,而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对高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接过父辈传下的“接力棒”,因而也渐渐形成了“家族”传承的惯例。至今,胜芳进香高跷圣会已传到第九代。

来到胜芳进香高跷圣会的会址,就可以看到绿色的高跷摆在门口。孙思千介绍,这些高跷高的有1.5米,中等的1.2米,最矮的也有40厘米。走进屋内,小婴哥、白杆、傻妈、傻小……小会员们忙着扮上各自的妆容,换上戏服,准备彩排。

孙思千介绍,高跷表演题材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妆比较夸张,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

咚咚锵、咚咚锵……伴着阵阵锣鼓声,演员们的动作激烈灵动且富有朝气,每个人扮相不同,脸上都画着戏曲里的彩妆脸谱,作态打斗更是各异。小婴哥活泼俏皮,白杆温婉沉稳,花花公子英俊挺拔,动作干净利索,安静地走着突然一个鹞子翻身,不时让人眼前一亮……

新生力量不断

老有老的矫健,少亦有少的活力。在排练场里,一群中老年表演者中,几个孩子的身影显得格外活泼灵动。今年9岁的薛文熙是表演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年龄虽小,资历却不浅,从7岁开始,他就来学踩高跷,一来二去,他爱上了这项传统民间艺术。

“我喜欢踩高跷,也喜欢高跷队里的叔叔们。他们严格地教我基本功,给我纠错,他们都是为我好。”薛文熙性格很活泼,说话时脸上涂的红色颜料一皱一皱。绑上“腿子”的他依然很活泼,手里的扁担耍得虎虎生威,已有些风范。

在孙思千眼里,高跷技艺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文化,一份乡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有不少传统民俗活动正经历着从不断简化到逐步消失的过程。“我们不能让文化断了根。”孙思千感慨地说。

让他欣慰的是,会里新生力量不断。如今,每逢周五、周六的晚7点到9点半,在胜芳古镇的宽敞场地都能见到胜芳进香高跷圣会的会员们勤奋训练的身影。即便工作再忙,这种常态化训练也成为他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会里有不少孩子都是因为兴趣加入的,现在会里的孩子们已经可以单独出去表演了。”这让孙思千很是骄傲,现在,他很少上高跷了,但每次训练时他还是会在旁边指导,帮助小会员尽快“上道儿”。(记者 张泰源 实习生 朱晓萌)


   



责任编辑:郭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